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特別顧問蔡惟慈表示,機械工業正在進入需求增長明顯趨緩、產業結構急需調整、主要經濟指標增幅持續下行、經濟效益急劇惡化的困難時期。他認為,“十三五”機械工業應主要在轉方式、調結構、增活力這三個方面著力,以更好地應對新常態,推進行業由大變強。
注重質量效益創新驅動融合發展
在轉方式方面,首先是目標追求由速度規模轉向質量和效益,轉向由大變強。為此,應將增長速度由兩位數降至一位數,期望值為8%左右,或7%~8%。“要在我國機械工業內形成這樣的企業結構:既有一批綜合競爭實力居于世界同行前列的大型企業集團,又有在產業鏈的各細分層次上領先于世界同行的極其眾多的‘隱形冠軍’。”蔡惟慈表示。
其次是發展動力轉向依靠創新驅動。《中國制造2025》已經明確要實施“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重大工程,以打造制造業的共性技術創新體系。
作為市場主體的機械企業,也必須努力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主體。尤其是那些有志于成為業內領先者的企業,更要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加強創新能力的建設,包括更加重視研發條件的建設,更加重視產品和制造技術研發活動的投入,更加注意研發經驗和數據的積累,更加重視高水平研發人才的培養。以期努力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形成競爭優勢。
再其次是打破封閉,轉向融合發展。要破除機械企業長期自我封閉發展的保守思想,與上下游行業、用戶企業、電子信息企業攜手,實行跨界合作和協同創新,以加快信息通信技術與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為主線,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促進裝備制造業創新發展。
另外,要追求可持續和綠色發展。要改變資源消耗大、污染排放標準低的粗放發展方式。努力提高產品的節能降耗水平,同時積極推進機械企業自身的技術改造,努力降低生產過程的能源和資源消耗,積極發展再制造和循環經濟。
工信部已決定在“十三五”實施“綠色制造”重大工程,推進傳統制造業能效提升、清潔生產、節水治污、循環利用等專項技術改造。開展重大節能環保、資源綜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術產業化示范。到2020年重點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要下降20%。
夯實共性基礎審時度勢推進調整
在調結構方面,一是要審時度勢推進結構調整。要清醒地看到經濟發展階段已經變化。大規模、高速工業化時期已經過去,投資類機械產品需求的爆發性增長階段也已經隨之而去。要在這一大前提下認識和思考產業結構的調整和今后機械工業的發展速度。
投資類需求與增量主導的需求具有強相關性,并帶有強“周期性”特征;消費類需求與存量主導的需求有較多相似性,不具有明顯的周期性特征。在投資類需求處于低谷的時期,更要積極發掘具有弱周期性特征的消費類需求和存量主導的需求。
二是要大力夯實產業共性基礎。與主機相比,我國機械工業中的基礎環節明顯薄弱,已成為全行業向高端升級的突出瓶頸制約環節。
因此,“十三五”期間必須實施“工業強基工程”,使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和關鍵基礎材料的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使先進基礎工藝得到廣泛應用,使產業技術基礎支撐服務體系較為完善,努力實現關鍵材料、核心部件與整機、系統的協調發展。
“工業強基工程”將通過示范應用,建立獎勵和風險補償機制,支持“四基”的首批次或跨領域應用。針對重大工程和重點裝備的急需,支持優勢企業開展產學研用聯合攻關,突破關鍵基礎材料和核心基礎零部件的工程化、產業化瓶頸。
有關部門將布局和組建一批“四基”研究中心,創建一批公共服務平臺,完善重點產業技術集成體系。到2020年要有40%的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實現自主保障,從而使受制于人的局面逐步緩解。
三是努力向智能制造方向升級。工信部已經決定,將智能制造作為制造業強國戰略切入點。工信部已做出部署,要實施“智能制造工程”,在流程制造、離散制造、智能裝備和產品、智能制造新業態和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服務等6方面開展示范試點。
蔡惟慈認為,并非所有企業“十三五”都能達到“智能制造”,但機械企業應該向這一方向努力。機械企業“十三五”既有2.0補課和3.0推廣,也有對4.0的跟蹤和探索。傳統業態的改造升級和新興業態的培育發展都應是發展“智能制造”的題中應有之義。
既要長遠著眼又要從眼前著手
蔡惟慈強調指出,智能制造是長遠發展方向;但從眼前看,我國機械企業大部分還沒有實現自動化和數字化,尚處于“2.0”階段,只有少部分達到“3.0”水平,所以多數企業要補課。因此,我國機械工業要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齊頭并進。
不少機械企業在近十幾年中積累了大規模生產的豐富經驗,其中既有對生產線的諸多改進,也有許多工藝心得。十分有必要將這些不同細分領域內大規模生產的經驗進一步提煉,使之固化為在特定領域內頗具中國特色的“完整解決方案”,成為企業寶貴的知識產權財富。
鑒于此,一是要加快向高端升級的步伐。在現有產品嚴重供過于求、惡性競爭的同時,包括主機和各種零部件在內的幾乎所有產品的高端領域都有大量進口,說明仍有頗具附加值吸引力的發展空間未被開發。機械工業每年3000億美元以上的進口額,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工信部決定在“十三五”要實施“高端裝備創新工程”。該項重大工程主要針對燃氣輪機、海洋工程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智能電網成套裝備、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核電裝備等高端裝備領域組織實施。
二是要提高服務型制造水平。要努力提升全行業為用戶服務的軟能力。要在原有“硬”產品基礎上增加各種方便用戶使用的“軟”件,由向用戶銷售產品向為用戶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轉變。在“硬”產品需求無法迅速增加的背景下挖掘更大效益。
機械企業不僅要從自身角度對產品的技術指標進行升級,更要關注“為用戶降本增效”,通過改進自己的產品,使之較之其他同行的產品、乃至于進口產品更高效、低耗、耐用,從而對用戶更有吸引力。只要做到這一點,就可將需求不足變為供不應求。
三是要走向世界參與國際競爭。我國巨大的制造能力是突出的國際比較優勢。現有產能無論如何僅在國內是無法發揮的,只有大步走向國際,在國際競爭中才有可能找到用武之地。2014年我國機械產品出口額只占全部銷售額不到12%,這一占比與德國、日本相比差距很大,說明發展潛力確實很大。
要抓住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機遇,深化機械工業的國際合作。通過政府推動、企業主導,創新商業模式,鼓勵高端裝備、先進技術、優勢產能向境外轉移;并在參與國際競爭中加速提升行業的競爭力。
在新常態下,我國機械工業必須實施《中國制造2025》,依靠創新驅動,夯實基礎,努力向高端升級,優化產業結構,發展綠色制造和服務型制造;以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為主線,堅持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努力實現中高速、中高端發展,以改革開放開路,堅持以人為本,加速推進行業由大變強。